日前,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西象村村南的“免费借书”匾高高挂起,流动爱心“免费书摊”又开张了。
(相关资料图)
年近70岁的卢蓬凤和丈夫王继常连早饭也没做,就早早地将新更换的1000多册各类图书搬放到路边专用的铺板上,等候上学的孩子们顺路借阅。
在两位老人家里,还专门腾出一间屋办了“爱心图书馆”。各类图书摆放在每个书架上,整齐有序。靠窗摆放着木制的小书桌和排凳,角落点缀花草,这里也日益变成孩子的“精神乐园”。
务农能手爱学习 教子崇文终成才
卢蓬凤娘家在青山泉镇青山泉村,小学毕业后,就在生产队负责种棉花,并担任“棉花组长”。因培育优质棉花苗技术出色,周边18个村都去棉苗培育基地参观,她曾多次被村里评为“先进工作者”和“先进棉花组长”。
虽然靠勤劳获得认可,可卢蓬凤总感到缺乏文化知识干啥都吃力。为弥补知识短板,她购买《新华字典》和《新华大词典》刻苦自学。1977年她和柳泉镇西象村村民王继常结婚,有了孩子后,夫妻俩一致决定,今后培养孩子好好读书,不能再吃缺少知识的亏。
为培养孩子,夫妻俩吃苦肯干,卢蓬凤在家辛苦种地,王继常在外开出租,还下过井,再黑再晚再累几乎没在外面饭店吃过一次饭,为了维持生活,供孩子上学,夫妻俩可谓千辛万苦。
王继常初中毕业,上学时爱读书,夫妻俩一商议,决定挤出一部分钱,购买学习辅导用书和故事书籍等,摆放在家里,弄个“图书角”和“简易小书屋”,让自家的孩子和几位同村的同学能一起学习。他们时刻教育孩子们不能偷懒,要全心读书求学,绝不去干任何坏事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们的孩子均学有所成,人人出息,走出了一个博士、两个硕士。在老两口的义务组织和良好教育影响下,本村好多孩子也从爱心“图书角”“图书馆”考进了大学或中专。
甘于奉献惠村民 义筹“爱心图书馆”
2018年卢蓬凤因患严重关节炎、糖尿病和白内障,没法下地干活了。卢蓬凤和王继常两位老人打算不再干体力活,继续增加图书数量,扩大图书馆的规模,两人轮流值岗,专职管理流动“免费书摊”和“爱心图书馆”。
老两口都很爱书,不断买书丰富小书屋。许多闲着没事的村民不再打麻将、玩扑克,都和孩子们一样成了图书馆里的常客,浸染在书香氛围中,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。
为了让阅读环境更好,他们在书屋安装空调,假期里孩子们经常三五成群结伴来阅读学习,不再漫山遍野乱跑,家长们省心了,也更能集中精力干好农活和家务活。
2019年,他们老两口去家住上海和郑州的女儿家,看到孙子和孙女们上学用过的学习书籍都闲置没用,觉得十分可惜,就乘坐火车,大老远地将这些闲置的学习用书打包,背回家中,充实自家的“爱心图书馆”。
书籍多了,借阅的人也越来越多,如今每天都有几十位本村和附近王林、伊楼等村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顺路来借书还书。虽然大家都主动还书,但细心的卢蓬凤还是准备了记录本,及时做好借阅记录,这样不但管理具体有序,还能对哪种书借阅量高,读者最需要什么类型的图书,做到心中有数。
卢蓬凤老人还把图书馆变成了“故事乐园”,经常给孩子们讲读书做学问的好处、讲励志成才和红色革命故事等。她还将布娃娃玩具和小衣服作为奖品送给阅读量高,有丰富阅读感想和收获的优秀孩子。
卢蓬凤生怕肚子里的“墨水”被挤干,经常提前准备小故事,这样来听故事的孩子越来越多,这个不起眼的“农家小书屋”成了安静小山村里最聚人气的地方。卢蓬凤老人说:“镇里宣传办和关工委也为‘爱心图书馆’添置了不少政治法律、文化教育、农业科技类等实用性图书,合力打造优秀‘校外辅导站’,让文明阅读之花香飘山村,让多彩文化活动助推乡村振兴。 只要我们身体允许,就会初心不改,将书屋永远办下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