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肥城市科学策划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,恢复矿区生态环境,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,重塑“绿水青山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山东省肥城市发展因煤而兴,煤炭及其相关产业曾一度为肥城的支柱产业,因此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。近年来,肥城市按照因地制宜、分类实施原则,采取土地复垦、产业治理、生态修复3种治理模式,坚持“宜耕则耕、宜渔则渔、宜林则林”的治理思路,科学策划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,恢复矿区生态环境,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。
塌陷地上粮香虾满塘
“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垅黄。”小满过后,迎来了麦熟时节,在肥城市湖屯镇董二村的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区,千余亩金灿灿的麦田在微风吹拂下麦浪滚滚、遍地金黄。
“原来这里全都是塌陷地,坑洼不平,根本种不了粮食,灌溉也不方便。现在都整好了,小麦、玉米一样种,并且产量也很高。”湖屯镇董二村党支部书记赵鹏说。
昔日的塌陷地变成了良田,这得益于肥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实施的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工程。采煤塌陷地复垦不仅促进了当地可持续发展,更让村集体得到了实惠。
“整治后的耕地由大户承包,每亩承包费达到1000元,比其他地块每亩承包费高200元至300元,塌陷地整理后,我们村光承包费村集体每年多增收6万余元。”赵鹏说。
湖屯镇曾是肥城采煤主产区,原有5处煤矿,多年来形成2万余亩采煤塌陷区,成为环境“痛点”和生态“伤疤”。根据塌陷区特点,湖屯镇依照宜农则农、宜林则林、宜养则养的原则,推进人工湿地治理、生态产业开发和土地复垦复种多轨发展,统筹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资源利用,把历史难题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空间。
走进北张庄村藕虾混养基地,前不久种下的藕苗也已冒出新叶,一望无边的荷塘,碧波荡漾,一片生机盎然。
“北张庄村由于早期煤炭开采,形成了沉陷深度约1.5米左右的采煤塌陷地池塘,对于发展渔业养殖具有很大局限性,渔业发展效益一直不高。”北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段荣信说。
为壮大村集体经济,带动群众增收,北张庄村将塌陷地池塘与发展特色农业增收致富有机结合,因地制宜发展“藕虾混养”生态立体种养特色产业。2022年,北张庄村与东平县佳誉龙虾养殖合作社进行“藕虾混养”项目。
经实验,每亩荷塘可收获小龙虾400余斤,莲藕4000余斤,每亩利润达6000元,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,同时带动10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立体循环的“藕虾混养”生态混养模式,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。
一棵草长成致富产业
未见其物,先闻其味。走进位于石横镇南大留老村老泰临路段的艾草基地,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清香,使人精神愉悦,神清气爽。放眼望去一片蓬勃的葱郁,一阵微风吹来,涌动起绿色的波浪,艾叶背面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着白光。
土地下沉、地表塌陷,或常年积水,或杂草丛生……这曾是南大留村采煤塌陷地令人痛心的惨况,当地群众每每看到这场景就会扼腕叹息。
据了解,南大留村位于查庄矿、国庄矿开采范围内,经过多年开采,矿区出现采煤塌陷,部分矿区塌陷范围广、深度大、积水严重,生态环境遭受破坏,给矿区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。2006年,南大留老村因挖煤塌陷整体搬迁石横镇驻地后,废弃土地上整理复垦的问题成待解决。
“我们村在煤矿区,这片地以前就是塌陷地,种植粮食作物亩均产量少、收益低。”南大留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晓光说。如何从地下“黑色经济”转到地上“绿色产业”,在转型发展中,南大留村探索出了一条“浴火重生”之路。
多方考察后,南大留村引进适合塌陷地种植的艾草项目,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整合流转1000亩土地,成立金宏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,购置生产加工设备20余台套,建成集艾草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。
“艾草作为中草药植物,产生的芳香可驱蚊虫、净化空气,艾草煮水具有杀菌、消毒功效,近年来,以艾草为原料的艾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,市场销售前景广阔。”张晓光说。
走进生产车间,一股浓郁的艾草香气扑面而来,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。在产品展厅内,以艾绒为原料的艾条、艾草香囊、艾灸贴、艾草枕等30余种产品整齐的摆放在展架上。
“艾草种植成本低、亩产收入高、方便管理,经济效益也比较好,而且一次种植持续收益多年。一年我们可以收三茬,这一年的营业额可达到1300余万元。”山东金宏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经理张浩说。
昔日,最值得骄傲的是“黑色经济”,而今,引以为豪的是“绿色产业”。“通过‘公司+集体+农户’的产业化运作模式,南大留村以土地入股占股25%,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余元,在推进农业产业化、规模化经营的同时,让农民增收,让农业增效,真正做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。”张晓光说。
光伏发电“照亮”塌陷地
“系统参数正常,设备运行平稳,汇报完毕。”随着一声汇报,老城光伏电站主控室内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。近日,山东华电泰安肥城老城光伏完成首批并网发电。
华电肥城老城光伏项目总建设容量200MW,本期并网24MW。在项目规划实施中,老城街道坚持乡村振兴引领,按照“光伏+智慧农业”绿色理念,围绕农光互馈互补、生态环境修复、产业融合发展、土地高效利用,放大项目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,让采煤沉陷区不再沉睡,重现昔日“光辉”。
老城街道深化光伏产业与农林牧渔业复合发展,建设农业设施200万平方米、林渔畜禽立体养殖区180万平方米,形成了顶上有光伏、地上有农业、周边能务工、配套有保障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,在本区域内实现了“光扶农、光促农、光富农”。
板上发电、板下养殖,农光互补,不仅可以实现阳光、土地资源的立体高效利用,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,而且还可以通过光伏板阵列的遮阳效果,抑制水面藻类繁殖,达到改善水质、降低水温,促进鱼虾生长的功效。
作为2022年省重大实施类项目,项目由华电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,对5200亩采煤塌陷地进行生态修复和资源循环利用,安装光伏组件42万块,建设220千伏升压站1座和13公里送出线路1条,配置40MW储能容量。
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,年可发电3亿度,新增税收1300万元,替代标煤9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28万吨,带动8个村、1200余人就业,村级年增收400万元。(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)